近年来,泉港区依托清源创新实验室、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精准打通资源整合、人才集聚、技术转化的关键链路,高效汇聚了涵盖顶尖专家、产业骨干、青年科研人才的多层次创新队伍,推动科研攻关与本地产业需求深度耦合,为打造区域性人才创新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智力引擎”,泉港区充分发挥“一室两院四中心”等科创平台资源整合优势,一边以平台为纽带引进顶尖专家团队,一边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培育产业急需人才,构建起“引才—育才—用才”的良性生态。
清源创新实验室作为省级创新实验室的标杆,依托其在新材料领域的科研优势,在人才引育方面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实验室采用“双聘双跨”“顾问合同”“室企合作”等灵活机制,打破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壁垒,实现了人才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我们围绕石化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针对性布局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吸引专家团队入驻。目前已引进21个科研团队及项目组,涵盖400余名优秀科研人才,其中包括3名院士、8名国家级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带来了前沿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更与本地企业形成了深度合作,让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实验室负责人介绍道。
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则借助高校学科优势,通过技术项目合作研发、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学术互访等形式,吸引行业领军人才深度参与泉港产业发展。目前,学院已获批建设“福建省合成树脂功能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建省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创新中心”等10多个省市级创新平台,引进校内外协同创新专家30余名,其中,国家级人才7名、省级人才9名。“泉港的产业需求与我们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平台提供的中试基地、资金支持让我们能快速将科研想法落地。”研究院成果转化部负责人表示。
“地校企合作是泉港突破‘产业大而不强、人才多而不精’瓶颈的关键抓手。我们坚持‘产业需求导向、高校资源导入、政府服务护航’三位一体,让高校成为泉港的人才库、技术库、创新库。”泉港区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
对此,泉港区发挥福州大学石化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等高校平台与企业需求的桥梁作用,通过订单培养、联合办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方式,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福州大学石化学院与泉港多家石化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开设“泉港石化订单班”,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定制课程体系。“我们与福建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等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融入教学,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毕业后也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多年来已培养了上千名高素质的石化专业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学院负责人介绍道。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泉港区科创平台的支撑下,科研人才、专家团队勇挑重担,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全球化工产业急切叩响绿色转型大门之际,清源创新实验室鲍晓军、朱海波教授团队历时6年攻克“自愈再生”丙烷脱氢铂催化剂技术,首次实现无氯条件下催化剂完全再生,解决传统再生过程氯污染问题。传统工艺为使失活催化剂恢复活性,需在含剧毒氯气的氧化气氛中烧除积碳,并借助氯气诱导铂颗粒重新分散。“这项技术从根源上能够替代氯气再生工艺,减少了碳排放,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在性能上,实验室显示连续再生周期较传统催化剂延长超10倍,有望为高温抗烧结催化剂设计开辟新路径,推广至其他化工领域。”团队核心成员介绍道。
“泉港区提供的政策支持和清源实验室的平台资源,让我们的团队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最终突破了催化剂再生技术的瓶颈”在回顾团队攻克“自愈再生”丙烷脱氢铂催化剂技术时团队负责人连连感慨。
此外,为了促进高能级科创平台与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泉港区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共同开展科研攻关、解决技术难题,更好为企业、产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相较于传统的企才项目对接机制,企业与‘科技副总’合作更具黏性、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据泉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0名博士担任“科技副总”,他们依托所属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常态驻企、穿透帮扶,助力企业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
截至目前,“科技副总”已解决“耐水型纺织品水性涂层”“TFT液晶面板、OLED柔性显示”等技术难题30余个,形成“非贵金属双功能催化剂异龙脑异构化合成龙脑”“再生沥青与橡塑固废耦合技术装备”等创新成果10余项。
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反应炉”,高能级科创平台能推动科研成果更快“上架”。泉港区从科技研发、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三个关键点精准发力,打造“源头在高校(实验室)、中试在平台、落地在泉港”模式,通过构建“初始创新—孵化加速—中试放大—规模化发展”闭环链条,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加速了产业升级的步伐。
清源创新实验室产业孵化泉港基地的揭牌,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该基地整合了实验室的科研资源、高校的人才资源和企业的市场资源,为科研项目提供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流程服务。“我们这里有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队,为入驻的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市场分析、融资对接等服务。同时,我们还建设了中试车间和检测中心,让科研成果能够在这里完成中试放大,降低了企业的产业化风险。”基地负责人介绍道。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经培育孵化了10家企业,有10余项创新成果应用于省内外企业,新增产值约17.2亿元。
此外,泉港区的大院大所、科研平台与1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合作设立了50余个联合研发中心。这些联合研发中心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桥头堡”,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科研项目快速从“研”到“产”。目前,全区大院大所已承担国家级、省、市科研项目60余项,累计新增产值超70亿元。
从“借智发展”到“聚智引领”,泉港区突破县域地理壁垒,以高能级平台为牵引,将人才流动“物理反应”转化为创新生态的“化学反应”,下一步,泉港区将持续坚持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平台载体在创新策源、产业培育、人才集聚、项目孵化、服务集成等方面的叠加聚变效应,因地制宜打造新质生产力,持续为区域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建设汇聚发展动能。
来源:泉港区委人才办、中国网、海丝泉州 人才港湾
【无线泉州】一审:王桂瑜
【无线泉州】二审:林春婷
【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