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战胜前往南安调研:聚焦优势产业升级 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
    8月7日,市长蔡战胜前往南安开展工作调研。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部署,以“项目提效年”为抓手,因地制宜发展县域重点产业链,聚焦优势产业升级,着力塑造发展新动能,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泉州实践中展现新作为。【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市长蔡战胜来到天力卫浴、宝锋电子、明佳机械等企业,深入企业展厅、车间一线实地了解生产经营、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及安全生产等情况,勉励企业加快“智改数转”脚步,不断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全力提升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他指出,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对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产业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聚焦培育产业新优势,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保障,统筹做好县域重点产业链、园区标准化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一批“四链”融合示范园区,努力为企业发展打开新空间。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档升级。在霞美镇幸福渠整治工程项目现场,蔡战胜实地调研推动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详细了解改造方案及施工进展。他强调,要聚焦突出问题,科学制定整治方案、加强施工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并常态长效抓好管网优化,切实提升生活污水收集治理率,以高质量整改成效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调研中,蔡战胜还前往双溪村大桥开展巡河工作,了解河道日常管理、河面保洁等情况,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常态化监管机制,推动流域生态不断向好,为群众打造水清岸绿的宜居环境。本台记者:魏佳媚 林工滨通讯员:林书修【无线泉州】一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
    2025-08-07 21:34无线泉州·要闻
  • 泉州17岁女孩,全国冠军!
    8月6日记者从晋江获悉2025年全国青少年U系列壁球比赛(深圳站)于近日在深圳举行在U17女子单打比赛中由晋江市少体校输送的运动员黄美丽夺冠比赛中的黄美丽(右)在当日的比赛过程中,黄美丽始终保持冷静,依靠精准的击球落点和灵活多变的场上移动,掌控着比赛节奏,凭借精湛的球技和出色的战术布局击败一众对手,摘得个人首个全国壁球冠军。赛后,黄美丽难掩激动之情,她说,能在如此高水平的赛事中夺冠十分荣幸,感谢教练的悉心指导和家人的全力支持。展望未来,她表示,将持续提升个人实力,在更多比赛中为福建乃至国家的壁球事业增光添彩。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壁球这项充满活力与挑战的运动。据悉,2008年出生的黄美丽,在晋江长大。2016年,被晋江市少体校教练王俊瑞选中进入网球队,随后被输送到泉州体工队和省网球队,并于2019年入选国家青少年预备队,在网球领域成绩不俗。今年年初,黄美丽入选国家壁球队训练营,在跨界发展中展现出强大实力。作为壁球项目在青少年群体中的重要赛事,本次比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225名青少年壁球选手参加。比赛共设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两个项目,并按照年龄划分为U19、U17、U15、U13、U11和U9等6个组别,充分满足不同年龄段选手的参赛需求,为青少年壁球爱好者搭建了广阔的竞技平台。值得关注的是,壁球已确定成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此次比赛不仅为青少年选手提供了宝贵的锻炼机会,助力他们在壁球之路上成长进步,也进一步推动了壁球运动在国内的普及。来源:CCTV生活圈【无线泉州】一审:吴丽峰【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
    2025-08-07 20:34无线泉州 新闻
  • 晋江掌中木偶剧《一鹤“飞”》入选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 填补38年木偶类剧目“零入围”
    日前,晋江木偶新创剧目,大型新编传奇木偶剧《一鹤“飞”》入选将于9月5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该剧作为全国唯一入选的木偶戏,填补了38年来中国戏剧节史上木偶类剧目“零入围”的空白,也是本届戏剧节福建省唯一入选剧目,还是晋江戏剧作品首次登上中国戏剧节舞台。 【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台记者:付利霞 黄武钢【无线泉州】一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
    2025-08-07 19:32无线泉州 新闻
  • 【小山从竹】古乐润乡情 南音进书院
    书声伴丝竹,古乐润乡情。6号,泉州小山丛竹书院主办的“小山乡土教育系列——大学前乡土文化研习班(第一期)”迎来第五讲:南音——家乡的音乐。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陈敏红携手南音非遗传承人,带领几十名准大学生,在千年古乐中探寻家乡的文化根脉。【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台记者:崔婧 施艺【无线泉州】一审:林春婷【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
    2025-08-07 19:30无线泉州 新闻
  • 泉州204岁古碑记录了什么?
    近日,204岁《重修顺济桥记》石碑安家于世界遗产点顺济桥遗址桥头,引发各界广泛关注。(点击查看:泉州市民捐赠204岁石碑,已安家!)碑记内容是什么?这方碑记有何重要历史文化意义?受访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碑记为人们揭开了顺济桥一次大修过程,其中以令人惊叹的细节,揭开了从事泉台贸易的林文猷、黄清和等人发动,晋江、石狮、南安、同安(如今的称呼)等地乡绅商贾,甚至在泉州驻点贸易的台湾诸米行等,热烈响应参与的历程。“这方碑记以实物形式,有力地丰富了历史上的顺济桥系泉州对台海洋贸易重要见证的历史价值。”接受记者采访的多名专家学者表示,这也充分力证了当时泉台贸易的繁华。碑记解读一实证顺济桥“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促进”的独特传统顺济桥位于泉州古城南门德济门外,横跨晋江两岸,以临近顺济庙(天后宫)而得名。历史上,伴随海洋贸易发展而建设的顺济桥,不仅完善了泉州的水陆转运系统,也见证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的促进。从《重修顺济桥记》中可见,嘉庆年间的修葺,同样延续了“商业拓展对交通系统促进”的独特建桥修桥传统。石碑安放于世界遗产点顺济桥遗址桥头《重修顺济桥记》开宗明义,指出顺济桥自宋太守邹公建造后,历元、明、清,旋坏旋修。这些修葺过程 ,少不了“官方主导、全民合力”,“载诸旧碑者详矣”。到了清朝,又有几次修葺,均由数人共同完成。乾隆丁酉(1777),吊桥朽敝,重造者林公振嵩。嘉庆癸亥(1803),吊桥没于洪水,承造者林公文时。丁丑(1817),石板折坠,暂架以木,即黄君清和。”己卯(1819),顺济桥遭遇狂飚,栏杆毁坏,林文猷以一人之力,伐石修整顺济桥栏杆后,工人“循桥检校,桥之第十坎、十一坎驾桥石墩已欹侧裂痕,行将倾倒。”“根据我之前掌握的资料,黄清和、林文猷等人均是往来泉州蚶江、台湾鹿港从事航运贸易的商贾。拥有船队的他们,将当时泉州紧缺、鹿港盛产的大米等农产品运到后,会在南门德济门外的渡头上岸,进入聚宝街一带的商贸市场,然后借助顺济桥这一陆运节点,销售到晋江南岸一带。”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说。交通重要节点受阻,直接影响了商贸流通。《重修顺济桥记》详细记载,在王日曜、黄清和、林文猷、陈鸿谟、石焕章倡议捐修下,“乐善者多,各宏愿力”,“遂兴工于己卯(1819)年十月十一日,蒇(chǎn,指完成)事于庚辰(1820)年十一月十八日。”碑记解读二百名乡绅商贾(行)捐资展现清朝泉台贸易繁荣图景道光元年正月(1821),为铭记“诸君子利济之功”,萧汉杰撰写下《重修顺济桥记》,以志善心,以劝来者。在泉州海交馆文博研究馆员、外销陶瓷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伟的帮助下,记者整理出了《重修顺济桥记》的内容。相比清道光版《晋江县志》中的清·萧汉杰关于重修顺济桥记录的文字,该碑记共有800多字,足足多出了500多字。当中十分严谨地记载了谁捐了钱、捐了多少、钱花在哪里、工程何时开始结束等具体信息。顺济桥昔日风采(翻拍)记者细数发现,碑中出现真名实姓的个人、商行共有73个(家),共捐银2121元,捐银金额从10元到250元不等。另有两个集体捐银,分别为“泉南诸米行”,捐银40元;“诸碗行”,捐银30元。“从中可见,个人、商行,加‘诸米行’、‘诸碗行’,有百名乡绅商贾(行)参与了这次修桥公益事业,充分说明了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公益行动,具体到商界,更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善举总动员。”胡晓伟说。李国宏认为,这块204岁的碑记,既是捐资者善举的永久性表彰,也为今人展现了一幅清朝泉州海洋贸易繁荣图景。他介绍,倡议此次修桥的林文猷、黄清和家族长期从事泉台商贸生意。1784年,清政府开放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开始了长达110年的直航贸易往来。其间,泉台两地“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利之所在,群趋若鹜”。近水楼台的石狮蚶江一带,涌现了大批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在此次修桥中,从事泉台贸易的商贾就是捐资的主力。如碑记中所载的,各捐银15元的纪万兴、纪长益、欧进利、林遂春、林章兴、林晋源、林长晋、王集咸,各捐银10元的公裕行、纪协盛等。胡晓伟介绍,鹿港获准与泉州蚶江通航,鹿港商业渐趋繁荣,嘉道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到鹿港经商定居的富商越来越多,人口号称十万,其中很多人来自泉州,鹿港也因此被称为“小泉州”。在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前,鹿港已设有泉郊金长顺等八郊。泉郊因成员众多,财力最厚,为鹿港八郊之首,还建有泉郊商人在鹿港的会所——“泉郊会馆”。道咸年间,有谓“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据张炳楠先生《鹿港开港史》,时鹿港泉郊所属商号最盛达约200家。胡晓伟说,“郊”,又称“郊行”“行郊”,是清代闽台地区的商业贸易组织,由众多从事相类贸易的商号结盟组成。顺济桥遗址碑记解读三工程捐资结算的“佛银”为外国银元碑文记载,此次重修“总共捐佛银贰仟壹百玖拾壹大元”,实际支出“计用佛银贰千壹百玖拾叁大元”。这里两次出现的“佛银”究竟是指什么钱呢?主要从事华侨华人和侨批相关研究的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为记者解开了疑惑。刘伯孳介绍,在明史中,葡萄牙被称为佛郎机,而明人常将葡萄牙与西班牙混称为佛郎机。16世纪时,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银矿,并开始铸造银币。清代至民国初期,这些西班牙银币通过海外贸易流通开来,一度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通用货币,闽南人形象称之为“佛银”,又称佛头银、蓬头银、鬼仔脸银。刘伯孳进一步解释说:“在那个时期,下南洋的闽南人的侨批、泉台贸易与商业往来的账簿,以及修路建桥的碑记等文献中,‘佛银’一词时常出现,人们已经习以为常。”那么,佛银的购买力如何呢?显然不同时期的购买力不尽相同。刘伯孳估算,在道光元年时期,闽南人建造一座大宅院(“起大厝”)的造价大约需要四百多个佛银。由此可见,《重修顺济桥记》中记载的“林文猷捐银二百五十元”“黄清和捐银一百五十元”等捐资数额,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贡献。来源:泉州晚报、泉州发布【无线泉州】一审:吴丽峰【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
    2025-08-07 19:29无线泉州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