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泉州开幕 李书磊出席并致辞
7月2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泉州开幕。【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出席并致辞。与会嘉宾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中国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秉持丝路精神,加强数字化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各领域交流,数字丝路合作成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新亮点。与会嘉宾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更加凸显,发展数字丝路具有重要意义。要弘扬合作共赢精神,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坚持依法管网治网,共同提高维护网络安全能力。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共同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秉持开放包容态度,共同助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数字丝路建设为契机,更好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完善机制平台,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福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祖翼致欢迎辞。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世界互联网大会理事长庄荣文作主旨发言。省委副书记、省长赵龙出席。泉州市委书记张毅恭,市委副书记、市长蔡战胜参加。突尼斯通讯技术部部长苏夫扬·哈米希、国际电信联盟前秘书长赵厚麟、中兴通讯董事长方榕、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等嘉宾代表作发言。中央和国家部委有关负责同志,联合国有关机构、国际组织高级别代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部长级官员,外国驻华使节,重要企业、行业机构高级别代表和知名专家学者,以及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员单位代表等参加。本次论坛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承办,主题为“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来自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及13个国际组织的600余名嘉宾参会。本台记者:戴君 林鸿毅通讯员:新华社记者 周琳 陈林森【无线泉州】一审:吴丽峰【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2025-07-24 14:25无线泉州·要闻
-
靠谱吗?网传 “抱冬瓜睡觉”能降温
“上蒸下煮”的日子里,有人靠空调 “续命”,有人抱着冬瓜 “贴贴”。最近,抱着冬瓜入睡的消暑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走红。那么抱冬瓜降温有没有科学依据?一起来了解一下。【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石狮台:高佩君 黄昌平 梁薇【无线泉州】一审:黄雨轩(实习)【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2025-07-24 12:43无线泉州 新闻
-
泉州:向海而兴数联天下 以眼为窗洞见时代
“数智海丝共迎未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今日上午在泉州启幕。泉州,这座宋元中国的海丝起点城市,也是数字丝路的东方窗口,正向世界发出“以数字文明续写海丝发展新篇章”的盛情邀约!向海而兴,数联天下。以眼为窗,洞见时代。【点击下方观看视频↓↓】*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本台记者:黄家益 沈君艳 王真真【无线泉州】一审:黄雨轩(实习)【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2025-07-24 12:42无线泉州 新闻
-
“数”联海丝 “福”通世界
回溯历史,绵延万里的海上丝绸之路,曾是东西方文明交融互鉴的纽带,见证了沿线人民跨海联通、互利合作的壮阔史诗,其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绵延至今。聚焦当下,科技创新大潮奔涌,数字技术深刻重塑世界连接方式,数字文明续写着海丝发展的崭新篇章,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入新阶段。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也是数字中国建设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这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开放步伐蹄疾步稳,正以“数”为笔,绘就联通海丝、通达天下的时代画卷。7月24日,以“数智海丝 共迎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在中国泉州启幕,向世界发出“以数字文明续写海丝发展新篇章”的盛情邀约。1走进宁德时代的“灯塔工厂”,智能机械臂精准舞动,无人搬运车有序穿行,全自动生产线高效运转。在这里,每1.7秒就有一块电池下线,单体电芯缺陷率降至十亿分之一,劳动生产率提高75%,彰显着“中国智造”的顶尖水准。这是福建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当今世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方兴未艾,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量,推动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今年是“数字福建”建设2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25年来,福建始终在数字领域奋勇争先,一方面深入推进“智改数转”,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数字竞争制高点。数字消费新业态竞相涌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加速跃升,5G应用等数字技术持续突破,一批批数字产业龙头与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历经多年耕耘,数字经济已成为福建重点发展的“四大经济”之一。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2万亿元,占经济总量的55%,数字化综合水平、数字政务服务能力、产业规模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中,一栋栋现代化的科技楼宇拔节更新(陈晓东 摄)作为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举办地,泉州勇立潮头、逐浪前行,加速夯实数字根基、赋能产业升级、布局未来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成为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双试点”城市。2024年,泉州全市数字经济总规模超7400亿元,产业数字化规模连续5年领跑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福建前列。向“数”而行,聚“智”启新。本次论坛聚焦全球数字治理前沿,搭建高端对话平台,议程设置既回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关键需求、紧扣国际热点,又立足福建区位与产业优势,各方代表将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运输数智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分享实践智慧与创新案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开放、共享是数字经济的鲜明特征,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原则,二者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巩固拓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功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化“海丝”核心区的引领、示范、聚集和辐射作用,制定实施一系列重要举措、重点工程。“丝路海运”开启海合会国家多式联运通道(图源:福建日报)——架设互联互通“新桥梁”。陆续建成数字福建·宽带工程、海丝卫星数据服务中心等先进设施,开通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厦门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发射“海丝”系列遥感卫星;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数智低碳港口群,建设“丝路海运”电商快线,上线全国首批“丝路海运”智能集装箱;数据要素化、市场化进程加速,6城跻身国家千兆城市,数据资源开放水平稳居全国前列,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信息数据通道持续拓宽。——逐浪经贸合作“新蓝海”。连续举办8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促成超3450个数字经济项目签约,总投资超2万亿元;大力推进“丝路”电商建设,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全省覆盖,“福品销全球”步履不停,大批闽企深耕国际市场,实现产业链全球布局。2024年,全省跨境电商出口额达1788亿元,同比增长17.8%;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5764.3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46.5%。——打造开放对接“新平台”。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路,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47项,其中全国首创289项,有力促进对外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引入海上丝路仲裁中心等法务机构或项目超百个,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深化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建成8个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推出示范项目超百个;稳步推进中印尼、中菲“两国双园”建设,开创“互设产业园区、联动发展”的产能合作新模式,吸引众多数字化企业和项目集聚。充分发挥“海丝”与“数字”的双重优势,福建正通过加快数字丝路建设,与共建国家和地区实现资源互补、贸易互通、产业互促,让千年海丝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3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往来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纽带。多元文化在此互学互鉴,融合创新,共同滋养着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传承丝路精神,福建持续拓展国际人文交流深度与广度,与50个国家缔结130对国际友城;实施海丝人文交流工程,搭建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文化旅游节、海丝纪录片大会、海丝茶文化论坛等平台;举办世界汉学家大会、“世界馆员看中国·闽韵书香”等活动,吸引各国各类“文化使者”到访八闽。既引进来,也走出去。有关部门实施对外文化贸易“福船出海”行动计划,助推优质国产电子书、短剧、动漫、纪录片走向世界;开展“清新福建”文旅推介、海丝文化精品展、中国(福建)图书展销会等活动,展示福建形象;支持网龙等信息技术企业与20多个国家合作,推动中国数字教育出海;打造集新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福通五洲”小程序,为“走出去”团组开展交流提供便利。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德化陶瓷艺术作品(德化县委宣传部供图)遍布全球的约2000万闽籍乡亲,是连接福建与世界的天然桥梁。广泛凝聚侨心,福建与600多个海外侨团保持常态联系,建设“侨梦苑”、文化海外驿站,使广大华侨华人成为福建与各国人文交流的“民间大使”,同时借助“四海传福”全球主题宣传,讲好中国故事福建篇章。数字技术为文化叙事注入新活力。以泉州为例,当地正探索用数字技术守护文化遗产、激发创意灵感、提升文旅体验,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浪潮中绽放新生,令海丝名城风采依然,更使泉州簪花围等民俗文化惊艳绽放,从国内火到海外。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伴随着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的召开,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与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践行者,福建再次迎来世界目光。本次论坛不仅是共商数字丝路发展的国际平台,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的宝贵契机。以论坛的举办为新起点,乘着数字丝路建设的东风,福建将继续以开放之姿,续写商贸共荣、民心相通的丝路新篇。来源:福建日报2025-07-24 10:21无线泉州 新闻
-
12分31秒!央视聚焦安平桥!
7月23日晚CCTV-13《东方时空》栏目《文化中国行·看中国古桥》专栏聚焦安平桥本期文化中国行,我们要走进位于福建泉州的安平桥,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遗产点之一。安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是我国现存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从空中看安平桥,我们首先会被它的长度所震撼。古桥呈东西向蜿蜒伸展,桥面宽度在2.9-4米之间,但长度却达到了2255米。整座古桥以坚固的条石铺就,桥下,361座石砌桥墩巍然矗立,形态各异。桥墩之间,巨型石板横架作为桥面,承载着过往行人。这些石板长度不一,短则5米,长则11米,蔚为壮观。在安平桥上及其周边,矗立着多座精致的附属建筑,东、西两侧的望高楼、听潮楼,是两座隘门,在桥身中段还有两座雨亭,供过往行人休憩避雨。安平桥联通了泉州的安海与水头,搭建了发达的水陆交通网,成为安海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它也是泉州与广阔的南部沿海地区的陆运节点,体现出海洋贸易推动下泉州水陆转运系统的发展。800多年来,古桥不仅历经了风雨沧桑,也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与辉煌。2021年,安平桥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个遗产点之一,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解码古桥智慧看宋代的“超级工程”历经800多年的沧桑变化,如今,安平桥出现了桥墩沉降不均匀导致桥板不平、桥墩外散开裂、栏板脱落等情况,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见证宋元海洋文明的古桥,当地将于近日启动修缮工程。究竟这座古桥都暗藏着哪些建桥工艺和民间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八百多年前,要修建这样的一座跨海大桥,完全称得上是一项“超级工程”。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吴金鹏,是地道的安海人。他全程参与了泉州的申遗工作,也守护了安平桥三十多年。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它就是跨安海湾的一座石桥。我们看到左手边就是晋江的安海镇,我们的右手边就是南安的水头镇。在完全没有机械设备的古代,要如何才能在海湾的潮涌间,建造稳固的桥墩呢?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就用木头,一横一竖,一层一层地做好,然后把石头的桥墩直接做在上面,这个我们称为“睡木沉基”。“睡木沉基”,是安平桥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造桥技艺。它利用水平交叉木料的浮力和整体的稳定性,在松软的泥沙中形成牢固的桥基,不需要堆砌大量的石块,省工省料。然而,海湾的水位有深有浅,潮汐有缓有急,怎样才能让桥墩更加稳固?这也考验古人智慧。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古人很聪明,他们利用地质条件、水流情况,因地制宜设置了三种不同的桥墩。一种叫方形的;一种单边尖的,称为半船型;有一种两边都尖的,称为船型桥墩。朝大海一面,为了减少海水对桥的冲击,就做成尖的,就是半船型。如果退潮也比较急,那就做成两头都尖的。三种不同样式的桥墩,能最大限度地减小潮汐对桥墩的冲击。而建好桥墩只是第一步,安平桥的石板长5米到11米,最重的有25吨,共有2000多条,要如何在海中,把这些巨型的石板架上桥墩,成为建桥成败的关键。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先把桥墩做好,用船把桥板运过来以后,水涨船高,潮水一来船就升高了,他就把这个桥板驾在已经建成的桥墩上,潮水一退,船跟桥板就脱离了,桥板就架上去了,这个技术我们称为“候潮架梁”。就这样,像“睡木沉基”“候潮架梁”“三式桥墩”等建桥智慧,将我国古代的造桥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安平桥历经14年建成,不仅技艺是考验,资金也是瓶颈。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安平桥的工程这么大,肯定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钱怎么来呢?社会各界共同出资来建造,对象有地方官员、有商人、有平民百姓共同凑的份子钱,才把这个桥建成。众人拾柴齐造桥共建共修共享除了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一起共建,800多年来,安平桥历经了大大小小数十次修缮,也是由社会各界共同捐资的。总台记者 赵晟萱:在安平桥上就有这样14方的修桥碑记,上面就详细记载了安平桥历次的修缮情况以及捐资芳名。可以看到,多的有捐100大元、200大元的,少的也有1元、2元的。其实无论捐资多少,都是大家共修共建的一个结果。晋江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 吴金鹏:我们可以看这个柱子上的石刻,“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原来安平桥就是商旅往来的必经之路,在桥上做生意的人很多,所以要定个规则,不能越界,如果违反了乡规民约,你出钱请戏班子来演一场戏给大家看,就是文化共享。从共建、共修,到共享,长虹卧波,天堑变通途。800多年前,安平桥跃过海面,架起泉州通往世界的商贸桥梁。现如今,两千多条石板,顺着潮起潮落一路铺排,依旧是人们的精神坐标,它古老从容,而又历久弥新。古桥连故乡思念味相传作为建成当时世界最长的跨海梁式石桥,安平桥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和非凡智慧,同时也为研究我国的桥梁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安平桥也成为泉州百姓心中的精神坐标,它的文化内涵仍在不断延续、拓展,从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到出砖入石的闽南古厝,古桥还连接了古镇古村里的“古早”味道,让这些世代传承的闽南小吃,成为烟火人家的独特印记。安平桥的两端,一头是安海镇,一头是水头镇。穿梭在老镇古厝间,一街一巷都承载着历史,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而这些环绕在街头巷尾的“古早”味道,更是历史的“活页”,在时光中慢慢沉淀。菜粿,又叫“菜头粿”,以白萝卜为主要原料,是闽南的传统小吃,用料讲究。炸过的菜粿外酥里嫩,咬上一口,外皮的酥脆与内里的软糯共同绽开,大米的香气和萝卜的清甜满口荡漾。诱人心弦的除了菜粿香,还有当地人记忆里的节庆味道——捆蹄。捆蹄的主要食材是猪蹄,是当地重要节庆的必备硬菜,寓意着“金榜题名”。去骨取肉,是做传统捆蹄的第一步,最费时,也最考验技术。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划伤猪皮,前功尽弃。大刀小刀齐上阵,只余下蹄尖四块小骨和一个空空的完整猪脚皮。钻孔,缝合,使得去骨后的猪蹄皮呈现筒状。做完这些,还需要准备猪肉内馅,来重新填入。用家传秘方慢慢腌制,以时间对抗时间,让肉的短暂鲜美得以长久停留。随后,就是捆扎,掌握好力度,一圈一圈,慢慢来。接下来的高温慢煮,同样考究。李慨捆蹄第四代传承人 李起平:煮捆蹄一般一个小时。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火候。要慢一点,把事情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传承了四代人的捆蹄,猪皮晶莹剔透,软嫩Q弹,不腻不油,层次分明,带着润泽的光度。李慨捆蹄第四代传承人 李起平:捆蹄做到现在,我已经是第四代传承人,我也希望我们小吃能像安平桥一样,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对闽南人来说,乡愁不仅是起伏蜿蜒的安平桥,更是古桥两端连接的街头味道。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晋江电视台2025-07-24 09:38无线泉州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