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转瞬即逝,当许多古老的音乐早已消散在历史的烟尘中时,有一座城,却能让你在小巷民厝中,与唐宋遗音、千年雅韵来一场偶遇。
南音,又称“弦管”“泉州南音”,起源可追溯至晋唐,形成于宋。这个美丽而古老的乐种,广泛流传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及东南亚等地,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唐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描绘的横抱琵琶,这里的人们仍在这样弹奏;一尺八寸的唐代洞箫,一直在南音中呜呜和鸣。而南音歌者手执拍板、居中而歌,则沿袭了汉代相和歌中“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制,其唱腔古朴幽雅、委婉深情,还保留着中原古汉语音韵。

南音至今仍存有三千首以上的谱、散曲和套曲。弹吉他的泉州青年蔡凯东,和出生南音世家的小学音乐教师郑明明,一起组建点水南乐乐团。“我们不改变南音,但用新的编曲方式演绎,希望南音被更多年轻人喜爱。”凭借其创新的南音保护和传承实践,点水南乐获2023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
当《西出阳关》的古调在洞箫声中悠悠而起,在“世遗之城”泉州一起聆听,这一跳动千年的雅韵。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无线泉州】一审:黄艺华
【无线泉州】二审:蒋筱雯
【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郑云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