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惠安县“八五”普法工作以螺城镇为试点,通过创新“普法+场景”“普法+文化”“普法+科技”模式,推动法律知识从“纸上”走向“实践”、法治精神从“认知”转为“行动”,不仅实现了普法覆盖面、群众知晓率的大幅提升,更培育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法治根基,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普法新路径。
一、精准化普法,有“走新”更有“走心”。聚焦“关键少数”、领导干部、青少年、军人、企业职工、基层群众等不同群体需求,推进分类化、精准化普法。一是打造沉浸式法治课堂。与城关法庭建立互动协作机制,组织领导干部走进法庭观摩庭审、座谈交流,让干部在感受法律威严的同时强化法治思维。在科山中学建成全市首家宪法主题教育馆,并纳入青少年校外活动暑期基地。创新举办宪法讲解员选拔赛,引导学生从“听众”变“主讲人”,至今已成功举办五届,培养上百名宪法宣讲员。二是定制专业型普法方式。联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入驻惠某部开展“宪法进军营 共筑强军梦”普法宣传活动。组建法律服务队深入城北工业区规上企业,采取 “座谈交流 + 实地走访” 法律服务模式,提供法律服务。同“惠安县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企业家法治沙龙专场活动,实地观摩外贸企业生产文化和座谈交流相结合,将普法融入企业生产文化。三是深耕沉浸式普法沃土。将法律知识,法律名言融入到传统的春联、灯谜、书画笔会、小品快板里,结合螺城镇“一村一品”文化活动让基层群众在娱乐中沉浸式接受法治熏陶。“八五”普法以来,螺城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00多场,辐射人群上万人。
二、多样化普法,有“温度”更有“热度”。创新载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让法治声音传得更广、更远、更深。一是方言艺术活法理。推广汉语、闽南语“双语”普法,邀请泉州著名“讲古仙”(说书人)杨江东老师以“答嘴鼓”的形式录制禁毒、反邪教等宣传短视频,在泉州、惠安电视台展播。将惠女调解员故事改编成小品搬到文艺汇演舞台上,使文本上的民法典在群众的笑声与感动中“活”起来。二是法治好声传万家。以宪法宣传周为契机,创新打造“普法列车”特色品牌,举办“宪法专列”进广场、单位、学校、部队等,线上依托“活力螺城”微信公众号提前发布活动预告、跟进报道。拍摄系列法治宣传活动视频,利用镇级官方抖音号“螺城镇工会”发布视频,传递法律服务“好声音”。三是媒体矩阵入人心。充分发挥螺城镇中心区位优势,整合“活力螺城”微信公众号、“螺城镇工会”抖音号、城区主干道路段高清显示屏、重要路线公交车站点等资源,构建“网、端、微、屏”全媒体普法矩阵。将典型案例、社会热点、司法需求有机结合,全方位传播司法信息、讲好法治故事。“八五”普法以来,螺城镇共有100余篇宣传稿件在县级以上媒体发表,“活力螺城”微信公众号法治宣传信息阅读量突破100万,单个视频累计播放量超万次,惠及万千群众。
三、本土化普法,既有“景点”更有“亮点”。深挖地域文化特色,让法治宣传有温度、接地气、聚人气。一是文化阵地“融”法治。充分发挥惠安县“世界石雕之都”、“中国书法之乡”的优势,融合“惠女”“惠雕”“惠建”等地域文化特色,建设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法治文化阵地。“连线”科山公园惠女广场、法治文化长廊、企塘岭文化广场、科山中学八五普法长廊、科山双碳与水土保持科普展览馆等19个法治文化阵地,嵌入百法墙、惠女故事、法家名人典故、文明志愿等带有法治元素的石刻、浮雕、牌匾,将乡土文化、雕艺文化、书画文化融合其中,集文化性、娱乐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二是空间拓展“筑”网络。在螺城中新商圈、福璟花园小区、海城园林天下小区等地广泛开发普法空间,依托北关、东南社区“党建+”邻里中心,打造全方位公共法律服务区,建设集法律援助站点、法治讲堂、普法图书室、禁毒宣传室、厝边调解室等为一体的法律服务室,实现“15分钟法治文化圈”。三是法脉延展“润”城乡。通过“非遗+阵地”“文化+法治”的创新模式,逐步推进法治文化阵地由外向内渗透,从公园到校园,从广场到小区,阵地建设“多点开花”,实现普法实地数量增长了40%,实地面积增长了1万多平米。持续巩固已建成的持续巩固2个省级、3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成果,以示范创建为契机,实现基层依法治理水平从“盆景示范”向“风景共美”的跨越式发展。
四、专业化法治,既有“力量”更有“能力”。建设专业化法治队伍,提升矛盾化解效能,确保法治力量“强”且“专”。一是培育基层法治“生力军”。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常态化开展“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统筹辖区5名法律顾问深入社区(村)开展“法律明白人”专题培训及各类普法活动24场次,培育社区(村)“法律明白人”320名,“法治带头人”141名,有效发挥律师专业优势与“法律明白人”的基层治理作用。二是构建多元解纷“快车道”。积极探索“多元解纷调解机制”,高质高效建设“两中心一平台”,完善“三固定两调度一约访”制度,打通人民调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联合法院开设社区“巡回法庭”、物业“微法庭”,开展“百局百警百调解员”进小区活动,协调解决噪声扰民、高空坠物、房屋漏水等问题330件。三是织密矛盾化解“防护网”。广泛吸纳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力量,组建112人的调解员队伍,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调解网络,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八五”普法以来,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360余次,成功调解矛盾纠纷并形成卷宗1390件。
惠安县螺城镇供稿:张双燕、李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