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校园——泉州市晋光小学:文明之光耀校园 ,教育华章谱新篇!
无线泉州 新闻 2025-07-26 09:55:58
微信图片_20250726095411.jpg


在晋江之畔,清源书院的悠悠墨香穿越近百年时光,如潺潺溪流,浸润着泉州市晋光小学这片教育的沃土。自1928年琅琅书声中启航,泉州市晋光小学历经烽火淬炼、改革浪潮,从一所普通的学堂发展成为“一校三区”的现代化教育高地,先后荣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智慧校园优秀示范校、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等六十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成为闽南教育版图上一座熠熠生辉的璀璨灯塔,照亮着莘莘学子的成长之路。

微信图片_20250726095250.jpg

舞蹈《偶!我和时间有个约定》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


党建铸魂
红色引擎铸就文明底蕴

文明,是滋养学校师生心灵的肥沃土壤。泉州市晋光小学深谙此道,始终将文明校园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使命,将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文明创建的核心引擎。该校创新构建“实、融、活、严、强”五位一体党建工作体系,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由该校党委书记牵头的精神文明创建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将“四盟六联”党建品牌打造成凝聚人心的精神高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去年5月,在福建省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泉州市晋光小学党委书记曾旭晴作典型发言,她表示:“学校重视思政课建设,以构建‘1+3’大思政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学科、活动、资源三融合’为抓手,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帮助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微信图片_20250726095254.jpg

原创作品《闽台缘》获2024年福建省中小学艺术节戏剧类一等奖

同时,该校创新德育评价体系,开设“红领巾奖励超市”,让学生通过日常点滴努力积攒积分,兑换心仪奖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构建“红领巾奖章”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将争取奖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成为驱动阶梯式成长的核心动力,持续激活少先队员的内在动力。这种正向激励模式如明灯指引,持续激发学生的成长内驱力,让文明素养在点滴积累中不断提升。

在此基础上,该校创新构建“七位一体”教联体,打破课堂边界,形成家校、馆校、医校、社校等多元协同的育人网络。学校通过与洛江区永安村共建“蝶村农田”劳动基地,学生在躬耕中体悟农耕文化;特聘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果指导“模拟法庭”,让法治精神浸润童心;携手市科技馆、市闽南歌舞传承中心等单位,将科学家精神与非遗引入校园;联合医疗机构、高校搭建生命教育与学术实践平台。一堂堂“思政小课堂”由此融入广阔“社会大课堂”,在劳动实践、法治体验、文化浸润中,文明素养悄然扎根学生心田,绽放出绚丽的成长之花。


五育华章
全面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在泉州市晋光小学,“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学校秉持“人人有特长,个个有舞台”的育人理念,倾力打造了“七域五阵地”综合育人场域,涵盖馆、厅、站、廊、园、台、网七大主题场景,以及阳光体育、书香浸润、心灵关爱、科技探索、劳动淬炼五大核心阵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为进一步激活 “五育并举” 发展活力,该校以学生素养培育为导向,锚定 “应用为王、创新引领、共享共育” 三大原则,统筹推进智慧环境建设、智慧学习实践、智慧教研创新、智慧管理升级与智慧家校协同,创新构建起“135”数智校园战略体系。不仅如此,学校还以国家课程为基,融合数智技术与时代元素,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自主研发语言表达、人文艺术、科技创新、运动生活四类拓展性课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开设涵盖非遗传承、3D打印、编程智造等73项特色社团,让学生自主选择,实现课程教学的精准化和个性化。

晋光小学的“六节一赛一展”提供成长平台,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在这里,读书节启迪智慧、体育节强健体魄、劳技节锤炼技能、艺术节陶冶情操、科技节激发创新、英语节拓展视野,特色跳绳比赛跃动青春活力,自编作文集展让文学梦想跃然纸上。

微信图片_20250726095257.jpg

校园体育节功夫扇操表演

传统文化的种子也在校园和孩子心中深深根植。学校开发“非遗进校园”校本课程,将南音、提线木偶融入艺术教学。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制定了科学的分级教学计划,开设了戏曲、国学、书法、团扇制作、簪花工艺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深度融合,通过“实践学时”的灵活安排,让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曾旭晴表示:“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份文化自信,也转化为学生追求卓越的动力。近两年来,晋光学子在各级各类赛事舞台上大放异彩,累计荣获2178项佳绩,其中,国家级荣誉24项,省级奖项190项。


师者匠心
教育家精神淬炼强师铁军

在晋光小学近百年文脉的传承中,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工程。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魂,以“立德树人”为根,构建起多维赋能的教师成长生态,锻造出一支师德如松、业务如锋、活力如泉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的专业高度决定教育的厚度。”该校校长潘乙平阐释的“微N式研修”模式,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加速器。这套模块化培养体系以“小而精”为特色,构建了包含微培训、微阅读、微项目、微讲座、微课程在内的五大培养体系。当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兴发感动”理论邂逅闽南文化,晋光教师淬炼出“五个一”诗教范式:每日一诵《诗经》经典,每周一研闽南童谣,每月一创诗词新作,每季一演文化剧目,每年一集诗教成果。该校共有59人次在“迦陵杯”诗词大赛中摘金夺银,英语组开发的“小码书”项目将《泉州世遗英文绘本》转化为数字文化使者,扫码量突破十万次;数学组开发的《古厝中的几何》课程,让燕尾脊下的数学密码成为跨学科教学的鲜活教材。这些创新实践凝结成《晋光教研创新100例》,成为20余所兄弟学校的教研资料,在省内外掀起文化育人的教育新浪潮。

作为福建省教育科研实践基地及省美术、英语、语文学科教研基地校,晋光小学近三年教师发展成果丰硕:458人次在各级赛事中获奖,其中,国家级18人次、省级55人次;11节精品课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6节课例获评省级标杆;16项作业设计获市级奖项,7项摘得一等奖并推送省赛;12位教师在市级命题比赛中全员获奖,尽显教研铁军实力。同时,学校构建“三级导师制”“双导师制”等培养机制,让每位教师找到专业成长“最近发展区”,该校“青蓝结对”“最美教师”等品牌经验被推广至全省。上个月,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吕玉刚率队调研,对该校教学改革与数智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予以高度认可。

在晋光小学,教育家精神并非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行动。这里,既有“寻找最美教师”聚焦讲台、“师德讲堂”照亮初心、“青年党员说”激荡理想,更有全国劳模传匠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作示范、省级名师工作室促辐射。晋光这支强师铁军正以新时代“大先生”的格局与担当,践行“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铿锵承诺。

科创赋能
智慧之光点亮未来之路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时代,泉州市晋光小学秉持 “人人皆可创新、处处皆是课堂”的科创理念,特聘欧阳钟灿院士担任科学教育首席顾问,将创新基因深植校园,用前沿科技点亮万千少年的星辰大海。今年3月,学校协办了福建省“科学筑梦 点亮未来”中小学科学教育系列活动,不仅展示了晋光小学在机器人编程、航天科普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更向全省递出“科创教育晋光样本”的闪亮名片。该校一系列科创实践广受关注,省市级领导多次莅校开展人工智能专题调研。

微信图片_20250726095300.jpg

泉州籍院士欧阳钟灿携科学家团队走进晋光小学

作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学校,学校构建起“基础+拓展+探究”三级课程体系:8大类20余门校本课程涵盖机器人编程、无人机操控、3D打印等前沿领域,低中高学段分层设计实现精准滴灌;跨年级选课制赋予学生自主探索权,年均47项科技竞赛构建起“以赛促学”的成长阶梯;连续17届科技节、5届劳动节的深耕实践,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发现问题—解决方案—迭代优化”的完整链路中,触摸科学的温度,感悟创新的真谛。

晋光“科学+”不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思维方式的深度融合。《绿动校园——夏园池水质改善与行动》课程中,学生化身“水质检测员”,用pH试纸丈量生态责任,以数据支撑环保提案;语文课《植物妈妈有办法》与户外自然观察结合,孩子们在显微镜下探寻种子传播的科学密码。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项目式学习,正是学校首创“一线四步”课堂范式的生动诠释以真实问题为主线,通过“情境导入—探究实践—成果展示—反思迁移”四步循环,让科学思维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而今,学校已构建起“一核三驱七协同”科学教育新样态,以“科学普及+科技创新”双翼驱动,做强科学教育加法。该校与泉州师院共建的“校园创翼少年科学与工程院”,通过“小院士”选拔培养体系,为19名科学少年搭建直通科学前沿的桥梁;赛前专家指导、赛后成果孵化的全链条培育,让科学火种渐成燎原之势。在全国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舞台上,晋光学子累计摘得4项国家级桂冠、32项省级奖项,57项发明专利见证少年创客的智慧光芒。

辐射引领
优质共享滋养八闽杏坛

作为福建省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泉州市晋光小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胆探索“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模式,形成“一轴四驱四向度”“3345”共建机制,构建起“1(晋光)+16(共建联盟校)+N(手拉手学校)”的立体化教育共同体,将优质教育资源化作涓涓清流,滋养八闽大地乃至全国更广阔的教育沃土。

微信图片_20250726095302.jpg

两校依托5G技术搭建起深度协作的教育桥梁

在“输血”与“造血”并重的理念下,晋光小学创新打造网络研修共同体,推行“自主初案、团队预案、结对联研、优化定案”四维备课模式,通过线上云端磨课、线下沉浸教研,让联盟校教师在思维碰撞中破解教学难题。作为“5G+专递课堂”牵头校,该校三年来累计开设专递课堂4589节,开展线上教研、送教下校360场次,惠及10.2万余人次学生,成为泉州市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主授校。该校“5G+专递课堂”创新模式更亮相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向全国展示教育数字化的“晋光方案”。

作为泉州市对外交流的“窗口校”,晋光小学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搭建文化交流平台。近三年来,学校接待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修班、西部校长研修团等20余场次,开设45场专题讲座、68节示范观摩课,将“晋光优质教育”播撒至新疆、西藏、宁夏等地。国际舞台上,学校与美国约翰·伊顿小学云端共话教育,接待马来西亚、菲律宾怡朗华商学院、日本浦添市教育代表团参观考察或跟岗研修40余场次,在跨文化对话中拓展师生国际视野,让闽南文化与世界文明在此交融共生。该校持续扩容优质教育的示范领航效应引来央媒、省媒多次聚焦报道,吸引香港英华小学、台湾侨孝小学等教育同仁来访交流,在港澳台基础教育合作中贡献着独特的“晋光智慧”。

而今,泉州市晋光小学正以“一校三区”的崭新格局,奏响教育创新强音。南俊校区传承千年文脉,东海北校区洋溢创新活力,东海南校区领航科技前沿,三大校区如璀璨星辰,照亮晋江之畔的教育征程。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泉州市晋光小学实施“一校三区”协同发展模式,创新“六个一”管理机制,实现“党政工作同频共振、团队建设协同共进、课程管理一体设计、教学教研资源共享、德育活动联动开展、师生评价标准统一”六大维度的深度融合,创造出“1+1+1>3”的聚合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晋光经验”。

在追求深度融合的同时,晋光小学也积极探索办学管理改革“和而不同”的精彩。该校东海南校区在全省公办小学中率先开展小班化教学,每班控制在35人以内的精致规模,确保“关注每一个”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地生根,重塑了育人生态,让孩子能在最适合的环境中绽放独特光彩。

当前,该校一校三区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已成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鲜活样本。在这里,南俊校区的红砖古厝与东海校区的智能全息教学中枢隔空对话;德育的温润滋养与科学的理性启迪,共同丈量成长高度;信息科创的电波与田间劳作的汗水同样闪耀着教育的光芒。作为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该校已成为闽南教育的精神地标,它是清源书院文脉的当代续写,是“五育并举”的实践范本。当三个校区的晨读声在晋水之畔交融,晋光小学正以文明为舟,载着万千学子驶向更辽阔的教育海洋,向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奋勇前行。

(陈森森 洪娜娜/文 晋光小学/供图)


一校三区!创新管理激活聚合效应,5G联盟架起闽藏连心桥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7月25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森森)近日,泉州市晋光小学与西藏洛隆县第一实验小学打破时空阻隔,联动开展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课。课程以《品牌与名称》为主题,围绕“安溪铁观音”展开,鼓励学生将泉州茶文化与西藏地域元素巧妙融合,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茶叶包装。在创意与色彩的交织中,孩子们真切体会着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课堂上,晋光小学田月老师创新采用“同步课堂+互动点评”模式,生动讲解设计思路、精准引导审美表达,还实时反馈两地学生的创作作品,让相隔千里的课堂形成同频共学、双向交流的浓厚氛围。

据了解,自2023年泉州市晋光小学与西藏洛隆县第一实验小学建立“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联盟共建项目以来,双方依托5G技术搭建起深度协作的教育桥梁。晋光小学通过常态化远程教研、跨校课题联合攻关、骨干教师线上示范课等形式,推动两地教师在教学理念、课堂设计、育人方法上深度碰撞;同时借助5G高清传输技术打造“云端课堂矩阵”,除常态化同步课程外,还针对性地开设茶文化、藏地民俗等特色融合课程,让两地学生在实时互动中跨越地域界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5G联盟不仅是教育资源的‘传送带’,更是闽藏文化交融的‘连心桥’。”晋光小学党委书记曾旭晴表示,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联盟内涵,在师资互派、研学交流等方面拓展新路径,让两地师生在协同成长中厚植家国情怀,共绘教育共富的美好图景。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