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一位摩洛哥旅行家在刺桐港开启航海盲盒
无线泉州 新闻 2025-07-23 12:42:28

五代时期,泉州遍植刺桐,得名“刺桐城”。10至14世纪,这座被刺桐花浸染的港口,是亚洲海上交通辐射格局中极其重要的东方支撑点。海舶如织,载来异域奇珍,运走东方巧艺;商使云集,不同文明在此碰撞、交融。这里,是“Zayton”,是全球货物的集散地,更是世界文明的交汇点——而这一切,因一位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到来,再次享誉世界。


微信图片_20250723123219.jpg

刺桐花绽放(王柏峰 摄)

1346年,伊本・白图泰踏足刺桐港,眼前“港内有上百条大船,至于小船可谓多得不可胜数”的壮阔,让他在游记中掷地有声:“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甚至可以说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这位旅行者或许未曾知晓,他笔下的“Zayton”,将成为穿越六百多年的文明密码,在时光长河中持续书写着东方与阿拉伯国家的对话。

640.gif









帆影里的东方传奇

伊本・白图泰的目光,最先被刺桐港的帆影吸引

那些破浪而来的中国大帆船,是14世纪航海文明的巅峰造物。“中国船分三类:大的那种叫朱努克,单独一艘叫艟;中等的叫舟或艚;小型的叫舸舸木。大船上有十二面帆,最少的也有三面。这种帆用竹篾编织而成,很像席子,一直张挂着,从不落下,根据风向随时进行转动。停泊时,便让这些篾帆停在风口。这样的大船一艘上往往有上千人为它服务,仅水手就有六百名,再有四百名武士。他们中有弓箭手、身穿铠甲的勇士以及朱乐希叶即投掷古脑油火器的人。每一艘大船后面都跟随有三艘小船:其中一艘的大小相当于大船的二分之一,另一艘相当于三分之一,还有一艘相当于四分之一。这种海船只有中国的刺桐城或克兰穗城即中国的穗城才能制造。”这不是简单的航行,而是人类向海洋挑战的史诗。


微信图片_20250723123241.jpg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刺桐梦华图》里,就再现了10至14世纪中外商船满载番货抵达刺桐港时的繁荣景象。(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供图)


帆影所至,商贸繁盛。伊本・白图泰在此邂逅来自不同国度在泉州居住生活的人,多元文化于此交融,各类经贸活动蓬勃开展。“这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城,以生产锦缎而闻名,并以城名命名叫刺桐锦这种锦缎比行在缎和大都锦更好。”“我到达该城的当天,就遇见了曾携带礼品出使印度的那位亲王。他曾与我们结伴同行,后来他的船也被风浪打翻。他一见到我便向我致意问候,并把我介绍给署长。署长为我安排了一座舒适的宅院。”他笔下泉州城里的居民,像中国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户户有花园和天井,住宅建在花园当中”,与摩洛哥的斯基勒马赛城的情形相仿。


不久,伊本・白图泰南下广州,再返泉州,接到元朝皇帝的邀请后乘一条豪华的官船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元大都。1349年秋,伊本·白图泰顺京杭大运河沿原路返抵泉州,后乘船经菲律宾、马来西亚、锡兰、印度、佐法尔、埃及、突尼斯,于这一年年底回到了故乡,结束了他的中国之行。


回到家乡的伊本·白图泰,在摩洛哥的街巷,向人们讲述着东方的传奇,他口中那座叫“刺桐”的城市如同一颗星火,点燃了阿拉伯世界对东方的无限向往。








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六百多年的时光流转,刺桐与伊本・白图泰的故事依旧在续写。


“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在泉州的文物史迹中静静沉淀。2004年,中阿合建的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成,陈列馆如一座桥梁,架起古今文明,记录下丰富而珍贵的海交文物史迹。如今,馆内的伊本・白图泰雕塑,已成为泉州与伊本·白图泰之间渊源最直观的见证。《伊本·白图泰游记》关于“刺桐港”的记载被学术界视为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料,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世遗总展示馆序厅处便以其记录,持续挖掘和传播这一文献的历史价值。


微信图片_20250723123246.jpg

泉州海交馆内的伊本·白图泰雕塑 (陈起拓 摄)


2008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两国联合于当年11月1日发行了一套3枚纪念邮票及纪念封,并启用了德化窑军持纪念邮戳。《中华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丝绸镶瓷邮票小全张,是世界上第一套将丝绸和瓷器两种元素结合起来的外交邮票,并特别选取中国瓷都德化白瓷军持镶嵌在丝绸上,以德化窑军持为主题,背景图还选用摩洛哥王国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达中国的航线图,浮雕轮船在蔚蓝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讲述了伊本·白图泰由摩洛哥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枚瓷器邮票小全张。伊本·白图泰与“Zayton”的故事,随邮差的脚步走向世界。


微信图片_20250723123249.jpg

《中华人民共和国·摩洛哥王国建交50周年》丝绸镶瓷邮票小全张








奔流不息的文明长河


伊本・白图泰的足迹,为泉州与摩洛哥系上了跨越时空的文明纽带,这份因交流而生的情谊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激荡出人与人之间更动人的回响。

微信图片_20250723123253.png

王强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的摩洛哥非斯的卡鲁因大学图书馆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手稿上,找到了“Zayton”。


2018年,泉州黎明职业大学教授王强到摩洛哥非斯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受到了当地人的热情接待,在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的摩洛哥非斯的卡鲁因大学图书馆,他翻开了泛黄的《伊本・白图泰游记》手稿,当“Zayton”一词映入眼帘时,恍若看到了六百多年前的帆影。他被当地电视台称为“来自泉州的伊本・白图泰”,这个称呼不仅是对他的敬意,更是对两座城市文化纽带的认同。行程中王强发现,当地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端上炖肉、烤饼、热菜摆满餐桌,这份热情与上菜的样式和泉州百崎的传统喜宴相似;泉州的锡雕、石雕、铜雕技艺精湛,摩洛哥的工艺同样历史悠久,花纹中都藏着对生活的热爱。


2024年,70岁的摩洛哥自行车运动员卡里姆・穆斯塔用另一种方式致敬伊本・白图泰。他从卡萨布兰卡出发,历时200余天穿越15个国家,来到中国,并来到泉州,只为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的伊本・白图泰雕塑合影。“所有摩洛哥人都知道伊本・白图泰,也有许多人知道泉州有这样一尊雕塑。”他的话语里,透着对“世界最大港口”的向往。


微信图片_20250723123410.jpg

卡里姆·穆斯塔与伊本·白图泰雕塑合影(王柏峰 摄)


今年7月,第十三届“艺汇丝路”展览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开幕,摩洛哥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被泉州的簪花、永春香与闽南建筑深深吸引,她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与泉州的观众畅谈熟稔,好似许久不见的好友,一见面就打开了话匣子。返程后,她给一位泉州友人发来信息:“我会再回来”。


微信图片_20250723123258.jpg

摩洛哥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将泉州的簪花、永春香与闽南建筑元素融入作品(李伟才 供图)


从伊本・白图泰笔下“Zayton”的帆影,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上呼啸的货轮;从卡鲁因大学图书馆手稿里的“Zayton”,到艺术家笔下的交融图景,刺桐与伊本・白图泰的故事,传递着——海上丝绸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固定的航线,而是一条流动的文明长河,始终奔涌向前


如今,数字化的浪潮正推动着这条长河奔腾不息——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将在泉州召开。


这场论坛,是新时代“数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坐标,更是泉州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全新延续。正如伊本・白图泰当年用文字记录刺桐港的繁华,如今的数字技术正以更迅捷的方式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赋能下,连接起不同文明,打造数字时代跨文化交流的新符号,在互利共赢的实践中扎根,最终将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图景,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现实。

来源:泉州发布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