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深化精神创建】破陈规立新风:城乡结合部移风易俗的 “浮桥三治”实践
无线泉州 新闻 2025-07-15 09:38:41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地处城乡结合部,闽南传统习俗根深蒂固,让街道长期面临祭祀繁琐、红白事铺张、公共空间占用、噪音扰民等治理难题。对此,浮桥街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成立移风易俗工作小组,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改革,通过制度创新与文化引领,破除陈规陋习,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新风尚。

二、做法与成效

(一)旧俗革新,化繁为简“做减法”

一是治丧流程优化,释放公共空间。针对“公妈厅”分散、治丧扰民问题,街道以延陵社区为试点,发动党员带头协调,引导群众投资 560万元,将28座分散的“公妈厅”合并为1座集中治丧场所,实现“集中办丧不扰民”。同步推行文明治丧“24小时介入机制”,组建红白理事会专班,第一时间上门劝导,建成区全面禁止公共场合停放遗体、搭设灵棚,非建成区规范设立固定治丧点。二是祭祀习俗合并,避免铺张扰民。针对祭祀频繁问题,黄石社区牵头调研,组织居民代表赴外地“取经”,将430户居民分散的10余次年度祭祀合并选定一天集中祭祀,通过祖祠统一管理、祭品共享,每户年均节约祭祀成本2000元,且避免了每日扰民现象。该经验已在全街道推广,并带动周边社区完成祭祀习俗简化。

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公妈厅合并为一处

(二)治理增效,多元共治“做加法”

一是迁坟安置与婚俗改革双推进。结合片区更新改造,探索“规划先行+集中安置”模式,完成6个社区征地迁坟工作,将千余座散坟迁入金浦安息堂统一管理,释放土地资源200余亩,为城市建设腾挪空间。在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同步打造“婚恋一条龙”服务,成立“笋江月老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为单身男女提供免费、公正、真实的婚恋匹配服务,争做婚嫁新风的倡导者。二是红色物业与积分治理双赋能。构建“社区党支部+物业+业委会+志愿者”四方联动机制,打造“红色小区”党建典型,通过物业提升解决群众诉求100余件。依托“为鲤加分”文明实践积分平台,将移风易俗纳入积分体系,居民参与简办红白事、志愿服务可兑换生活用品,形成“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治理格局。

浮桥街道成立笋江月老志愿服务队


 

(三)文化聚能,传承创新“做乘法”

一是“厚养薄葬”理念融入生活。树立“简办红白事,爱心献社区”典型,黄石社区爱心企业家吴育明过世后,其子吴志源以其名义出资50万设立奖学教育基金会,助力社区提升教育水平;东边社区党员简办“三载除服”仪式,将5万元节省资金用于助老;坂头社区居民嫁女简办喜事,捐赠资金建设长者食堂。街道累计开展助老志愿服务85场,建成鲤城首个长者爱心食堂,覆盖老年人600 余名,“老有所依”成为新风尚。二是“以赛代庆”做法渐成共识。改革传统“佛生日”庆典,将原本用于唱戏宴请的数百万资金转化为社区文体事业投入,建设社区篮球场、排球场等公共设施,连续举办“移风易俗新春篮球赛”“U20青少年篮球赛”等赛事,吸引万余人次参与。通过“以赛代庆”,不仅节约资金,更让文体活动成为节日新符号,青少年参与度广泛提升,大操大办、低俗宴请现象基本杜绝。

浮桥街道坂头社区爱心长者食堂

 

浮桥街道坂头社区开展“摒弃婚丧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三、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党建引领是核心动力。通过党员“认领任务+带头示范”,从治丧合并、迁坟安置到祭祀改革,党员始终站在一线做群众工作,用“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实现从“政府推动”到“群众主动”的转变。

启示二:民生导向是根本遵循。所有改革均聚焦群众痛点,如治丧扰民、祭祀负担、婚恋难题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如集中治丧释放公共空间、积分平台兑换实惠、奖学基金助力教育,让移风易俗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启示三:文化传承是长效保障。改革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简”中留“礼”,如集中祭祀保留追思核心,佛生日转为文体活动延续节庆内涵,既减轻负担又守护文化根脉,避免“一刀切”引发抵触。

启示四:多元共治是关键路径。整合社区、物业、企业、志愿者等资源,形成“政府引导—社区自治—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治理闭环,如爱心企业家捐赠奖学基金、物业公司参与小区治理、志愿服务队助力婚恋服务,构建共建共享的文明生态圈。

鲤城区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在移风易俗签名墙上签名


供稿单位: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宣传部、鲤城区浮桥街道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