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处东南沿海,辉煌繁华的海丝起点、多元包容的文化底色、爱拼敢赢的精神特质,孕育出源远流长的宗祠文化和深厚的乡愁情怀。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的试点市,泉州市着眼于活化祠堂载体,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使祠堂有了新功能、新内涵、新作为。
一、基本情况
泉州现有约5000余座的宗祠,既是海丝文化的重要见证,更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独特资源。近年来,泉州立足区域民俗特色,传承弘扬宗祠文化,充分挖掘祠堂根植基层、联结群众的优势,进一步活化利用、创新发展,把一些祠堂打造为宣教场所、议事场所、公益活动场所,转型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守护文化根脉中培育文明新风,成为深化移风易俗、倡树文明乡风、推进基层善治的新载体、新阵地,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文化礼堂话“新风”,声入人心。以宗祠现有空间为基础,泉州培育了65个省、市级家风家训馆,建设村级文化礼堂,因地制宜构建“宗祠+红色文化、家风文化、建筑工艺文化、非遗文化、侨胞文化”赋能模式,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风文明建设平台”作用,吸纳宗祠内乡贤能人、老党员、文化骨干、非遗传承人等,致力于移风易俗的宣传,把移风易俗益众利家讲清楚,把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讲清楚,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移风易俗。每年,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艺汇演、曲艺表演、情景剧、微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各祠堂轮番开展,百年祠堂摇身变成新时代讲堂,将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2024年晋江市移风易俗宣传月活动
(二)一约四会解“民忧”,德化人心。祠堂族规宗法是宗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在泉州,部分村(乡)规民约内容直接源自宗祠内的碑刻,如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万氏规约、德化县春美乡双翰村的村规民约等。在祠堂内悬挂村(乡)规民约,利用“四会”自治组织特别是农村宗祠老人协会,监督执行、说服劝导,用自身嘉言懿行来垂范乡里、影响群众,更好推动移风易俗村(乡)规民约落地执行。例如,丰泽区北峰街道介入红事25起,节省费用52.25万。同时,将宗祠“议事厅”作为乡村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形成民事民议的生动格局,比如惠安县在多个乡镇宗祠创新组建有特色的“惠女调解室”,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化解。
(三)典型示范革“陋习”,深入人心。宗祠承担着祭祀祖先、操办红白喜事等功能,利用宗祠活动积极发动族内能人、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带头宣传移风易俗,借助传统节日、农闲季节等时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贴近群众播撒文明风尚的种子。如泉港区前欧村组织本村族内有威望的老人联合倡议,并牵头建设共享联合宗祠,作为办理丧事的集体共用场所,减轻费用支出,遏制浪费现象,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永春县玉西村榜中康氏祖厝成立榜中角落老人协会,开展厚养薄葬、婚丧俭办、表彰好媳妇等工作,以身边好人好事带动文明乡风。
2024年2月22日,泉港区前黄镇前黄村黄素石楼,文明家庭带领小朋友们做花灯,传承文明新风
(四)慈善公益增“福祉”,浸润人心。泉州创造性地将推动移风易俗与宗祠文化中光前裕后、孝老爱亲的优秀传统,闽南乡贤文化中“不比阔气比公益,不讲私面讲奉献”的深刻内涵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家、海内外乡贤从最初的捐资修缮祠堂,到后来热心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移风易俗蔚然成风。2024年全市群众通过简办婚丧喜庆节省资金用于捐赠扶贫济困、敬老助老、奖教兴学等事业的资金超亿元,不少姓氏宗祠成立奖学助教扶贫基金会,慰问高龄宗亲、奖优后代;有些较大的宗祠则开辟出百姓书房空间,发展成研学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历史纪念馆等,把宗祠建设成为教育后人、倡导公序良俗的阵地。
三、经验体会
(一)通过赋予宗祠阵地的新功能,进一步拓宽移风易俗的覆盖广度。移风易俗工作事关千家万户,泉州的宗祠阵地遍布城乡各地。积极探索宗祠阵地“自治”效能,立足宗祠空间场所和深厚底蕴,通过整合资源、融合场景,完善功能、释放效能,引导符合“四有”建设标准的宗祠申报家风家训馆,设立移风易俗专题展示区。推动部分宗祠新添、改造设施,内设多功能区,拓展建设成为群众想来愿来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空间重构中严格遵循“形神兼备”原则,在保留文化本真中注入现代功能,让宗祠成为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
(二)通过丰富宗祠活动的新内函,进一步挖掘移风易俗的文化深度。泉州在宗祠活化中不是简单的空间改造,而是通过唤醒集体文化记忆构建治理认同,发挥宗祠教化族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产生强大的价值共鸣。充分挖掘宗祠“楹联、堂号、牌匾、雕刻”和“祖训、宗约、族规、家训”中契合移风易俗的内容和先贤名人的家风故事,推动宗祠祭祀活动与“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相结合,宗祠开展的奖教助学、公益活动与文明实践服务群众活动相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艺术形式开展常态化移风易俗宣传教化,走出宗祠传承文化与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融合新路径。
2025年2月11日,惠安县刘望海故居举办“古厝扬新风 花式闹元宵”移风易俗主题游园活动
(三)通过培育宗祠能人的新作为,进一步增强移风易俗的落实力度。宗族能人既是宗族秩序和行为规范维护者,也是现代乡村治理的“关键纽带”,通过将宗祠主事者、文化能人、经济能人、民俗专家等纳入“一约四会”群众性自治组织,用好其在族群众中的影响和威望,明确其在移风易俗中的宣传教育、规范制定、监督执行职责,通过培训赋能,设立激励机制,让其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骨干力量。如惠安县宗祠理事会成员带头将子女婚宴规模控制在10桌以内,南安林氏宗祠通过能人协商制定《红白事操办标准》,晋江陈埭镇丁氏宗祠组织“五老调解队”化解婚丧纠纷成功率达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