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盛夏,泉州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踏上雪域高原,来到平均海拔3700米的西藏洛隆县。三年来,他们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泉州担当,在雪域高原书写了动人的援藏篇章。如今,援藏工作圆满收官,那些乡村振兴的硕果、医疗教育的突破、产业发展的成绩,都化作了一份份厚重的“泉洛情谊”。近期,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泉州媒体采访团深入洛隆县,记录下这些动人故事。离别之际,援藏队员们用特殊的方式记录这段难忘岁月——他们提笔给三年前的自己写信,让文字穿越时光,封存那些在高原上绽放的青春与感动。今天(14日)起本台推出系列报道《时光邮筒·刺桐花开第三极》,通过一封封“时光来信”,带您走进泉州援藏工作队的三年征程。首封信中,我们将看到泉州援藏干部如何将闽南人“爱拼敢赢”的精神注入当地乡村振兴,在雪域高原帮助藏族同胞“探大钱、起大厝”,同心谱写共同富裕的时代篇章。
【↓点击下方观看视频↓】
*视频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以前下乡路上总会望向蓝天白云,现在驱车路过就会不自觉地被成片的红色居民区吸引,乡村振兴项目的实施不仅让老百姓们用水、用电、出行等更加便利,藏式特色的村子经过一番规划和“装扮”,更是和大地融合成了一幅风景画。藏族同胞脸上挂满笑容,我们也跟着开心。
字里行间带着笑意。写下这封信的是这位来自泉州的90后帅哥。在圆满完成援藏任务之际,重走挥洒汗水的土地,回想三年来为当地乡村振兴所付出的努力,有满满的自豪感。
我身后这三栋崭新的住宅楼便是我们福建泉州援建的中松村地方病综合防治搬迁安置建设项目的成果。洛隆县是大骨节病重病区,光中松村患者就有65人,以前村里山路崎岖险峻、适龄儿童无法入园,大骨节病带来的伤害更是让当地群众生活困苦。眼下七月草正绿,中松村的农民群众们带着牦牛正在牧场“度假”,等到八九月天气凉快些,中松村60户335人将陆续乔迁新居,开启崭新的生活。
在海拔3700米的雪域高原,一排排红白相间的藏式新居正静候主人的到来。总投资2000万的大骨节病搬迁安置项目设有三种房型,并配有净水系统等附属设施。自大力推进搬迁工程以来,泉州援藏队充分利用经验、技术与资源,与当地政府和农牧民共商共量、通力合作,做好搬迁的系统谋划,让群众生活更安心更红火。
阿果、浪那卡比较偏僻的地方都可以搬迁到县城,极大地方便了小孩上学、看病,极大改善了生活便利性与安全性,再次感谢泉州援藏队为村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
乡村振兴路上,援藏工作队始终坚信:让群众“安居”是基础,助百姓“乐业”才是长远之策。
当看到青稞良种在海拔3700米的田野泛起金浪,洛隆的品牌走进东部商超的货架,农牧民账本上跳跃增长的数字......我读懂了初心最好的注解,一切的努力最终都化作老乡们捧着哈达说的那句“突及其(谢谢),泉州亲人!
这份柔情来自于同样奋斗在乡村振兴路上的闽南农业专家,他叫李继志。
眼下,青稞田泛起层层绿浪。正值孕穗关键期,也是农业农业技术人员最忙的时候。
长势还是可以的,整体来说,今年因为各方面雨水条件比较足,对我们增产也会有比较好的助力作用,但是在田间管理这一块,后期比如说雨水少,要注意。
技术护航下,这些被精心呵护的穗子,化作牧民们增收的金色希望。
今年产量比以前高,以前一斤一块八,农业农村局来的时候一斤两块八。生活现在越来越好,越来越开心。
以前产品全都都是由人工和牦牛来干工作,现在援藏进来,现在各个村里面,都是机器弄的,改变最大。
我们就把这一片改造成良繁田,相当于把原来的口粮当种子卖了,价格不一样,像去年很明显这个村就增收了200来万,而且种子方面采用统购,他们销路不愁。
多方加持下,越来越多的雪域农产品“出圈”,跨越山海闯市场。2024年,当地特产的水蜜桃、糌粑相继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成为消费新宠。
乡村面貌的改变、群众生活的富裕,泉州援藏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给自己的工作留下了最好的注脚。
三年来,泉州援藏工作队致力打造孜托镇夏果村、古曲村、中松村,俄西乡娘娘村、雪瓦通村和腊久乡查瓦村等6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景观绿化、口袋公园、阳光棚、内部道路绿化、体育设施建设等小而美工程,累计投入1.26亿元,实现了人居环境提“颜”增“质”。与此同时,累计争取计划外到位资金1428余万元用于民生帮扶,26名援藏干部人才采取一对多的方式,先后与52户400余名群众结对。 实施“以工代赈”模式向农(牧)民群众发放劳务报酬300余万元。
泉州援藏队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我们推动产业援藏赋能经济发展,高起点谋划泉洛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发挥好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我们奋力绘就宜居宜业乡村新画面,援藏队以“民生温度”标注群众“幸福刻度”,致力打造高原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蓝图。
本台记者:魏佳媚 林工滨 吴裕鹏
【无线泉州】一审:苏含雪
【无线泉州】二审:黄美清
【无线泉州】三审:欧阳可及 陈雄标